“小时候,我们管铁钉叫洋钉,煤油叫洋油,雨伞叫洋伞,几乎所有工业品前面都加了‘洋'字,我国的工业非常落后。经过数代人的努力,中国已是世界第一制造大国。在工业4.0时代,我们更希望用上中国人自己的技术来推进中国工业的数字化和智能化。” 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刘焕彬深情地说。
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刘焕彬
经世致用是中国知识分子的崇高理想。广州博依特智能信息科技有限公司便是刘焕彬的理想寄托之所。2014年,刘焕彬率领华南理工大学节能与过程优化科研团队创立了博依特公司,并担任首席科学家。刘焕彬希望这家公司能用工业互联网和人工智能技术提升传统流程型制造业的生产效率,降低能源消耗和生产成本。
“技术过硬”是刘焕彬对博依特的首要要求。博依特科技创建以来,先后取得了近100项知识产权和30多项国家、省、市级荣誉资质。博依特科技的技术成果在2020年"中国工业互联网大赛"上,荣获全国总决赛三等奖的优异成绩、在2020 年“中国创新创业成果交易会”上荣获“最具投资价值科技成果奖”。同年,博依特科技的核心产品“POI-CLOUD 工业互联网平台”被国家工信部认定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型工业互联网平台"和“国家工信部2020年支撑疫情 防控和复工复产工业互联网平台解决方案”,成为国内传统流程型制造业最好的工业互联网平台之一。2021年博依特科技入选“广州高精尖企业”和“2021粤港澳大湾区新经济先锋企业50强”。博依特科技的刘焕彬院士团队荣获“2020年广州市创业领军团队”称号,三位博依特科技创始人刘焕彬、李继庚、洪蒙纳分别获“2020年广州市产业领军人才”称号。
这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已为520多家造纸、建材、食品等传统制造企业提供了自主研发的流程工业互联网SaaS平台,为传统工业不断挖掘提质,降本,增效的潜力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多年来,博依特为应用企业创造了达60亿元人民币的经济效益,节约能源169万吨标煤,减少423万吨CO排放。
七旬院士为梦想创业
1960年,刘焕彬院士以优异的成绩考进华南理工大学工程理化系301绝密专业。1963年他服从国家建设需要,转到制浆造纸专业学习。从此,刘焕彬便与造纸结下了不解之缘。
上世纪70年代,刘焕彬便意识到传统造纸工业的发展和转型将离不开自动化技术,但当时我国高校的制浆造纸专业既没有开设这门课,更没有相应的教材。因此,他自学和进修生产过程自动化的基础原理和专业课程,并于1972年在全国率先开设了“制浆造纸过程自动测量与控制”课程,编写出了全国第一本讲义。
上世纪80年代中,刘焕彬作为访问学者赴美国进修,在被称为“造纸过程模拟之父”的爱达荷大学L.爱德华教授团队中学习和研究造纸过程数学模型建立、计算机模拟和人工智能方面的前沿科技。他以其优异的研究成果,被聘为该校客座教授和加拿大高技术应用公司的特邀研究员。
刘焕彬的研究工作始终关注着工业的需求,重视学科交叉,重视研究成果产业化。作为华工制浆造纸工程专业负责人和学科带头人,在他组织带领下将华工的制浆造纸学科打造成为全国高校中少有的兼有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的高水平学科,成为在师资力量、教学质量、科研水平、成果转化等方面在国内同行最好、广东唯一的“五星级”学科。
刘焕彬院士在博依特指导研发
在刘焕彬看来,只要积极去拥抱新技术,造纸等传统制造业依然可以成为朝阳产业。“在前三次工业革命中,造纸工业均起到‘领头羊'的作用,比如造纸工业是最早成功实现运用计算机控制生产过程的产业。不过此前这些新技术的赋能都是由西方国家完成的。进入‘工业4.0'时代,传统制造业生产过程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完全可以用中国人自己的技术去实现。”刘焕彬说道。
为此,2014年,刘焕彬院士及其团队以自己的专利成果创业,成立了广州博依特智能科技有限公司,致力于解决传统流程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升级的难题。传统流程制造业,比如造纸、钢铁、有色金属、陶瓷、水泥等行业,是以天然资源和可回收资源为原料,通过物理变化和化学反应的复杂连续生产过程,为其他制造业和民用提供原材料的基础材料工业,是关乎国计民生的基础制造业。
Copyright © 2021 《化学反应工程与工艺》杂志社 版权所有 Power by DedeCms